http://dodo19593.pixnet.net/blog
競爭最前線
高雄港PK寧波港
十年來,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小漁村,
打得世界第三大港高雄節節敗退。
今年,首度掉出十名外的高雄港,
該如何利用大三通,讓百年大港回春?
文/黃亦筠.辜樹仁
十年前,高雄港是世界第三大港;寧波港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。
十年後,台灣產業外移,貨櫃量成長驟減,高雄港首度掉出十名外;物換星移,寧波港靠江浙經濟快速成長之撐,船隨貨轉,挺進世界大港前十名。兩港各在一千萬TEU(二十呎貨櫃箱)貨櫃量上下,互爭高下。
高雄港港務局長謝明輝就坦承,高雄港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對岸的寧波港。
隨著大三通的號角響起,百年高雄港,企圖以物流加值港的新面貌,重返世界重要樞紐港的地位;寧波港則奮力聯外,企圖成為繼上海、深土川、青島港後另一個世界貨源的大吸鐵。
兩岸排名變化背後,其實更像一場兩地貿易競合賽的縮影。
十年一覺 高雄港
走在黃昏的十三號碼頭,鄭愁予寫高雄港的詩,聽在四十五歲的碼頭工人阿全耳裡,是一陣苦澀。
最近,全球景氣急凍,貨物蒸發。高雄港今年累積到十月的貨櫃量,比去年同期少了一成。這兩個月更冷,裝卸的貨物越來越少,阿全在碼頭工作的許多同僚,一周頂多只上工三、四天。本薪一萬八,靠裝卸貨量獎金來養家的碼頭工,荷包跟著大縮水。
「港真的是靜了,」從嘉義來高雄打拼二十年,阿全感慨大船搶靠碼頭,工人滿街的榮景,何時再現。
百年高雄港,台灣最大吞吐門戶,也是台灣接觸全球貿易的最前線。清朝在這裡架設全台第一條電報線路,日據五十年,高雄港每日吞吐萬噸蔗糖,創造「台灣第一」的出口實績。
這十年,台灣產業外移潮,世界工廠中國飽吸貨源,大陸沿海港口趁勢崛起,高雄港排名節節後退。船隨貨轉,貨從中國直運,船不來靠泊,高雄港地位逐漸邊緣化。
從第三掉到第十一
在2008年,全球面臨景氣急凍的時刻,曾高踞世界排名第三的高雄港,排名硬是被寧波港擠出十名外(一到十一月累計為第十一名)。
寧波港曾是排不進世界海港榜單的小漁村,過去七年靠著豐沛的江浙區域貨源,成為中國成長最快的海港,2001至2007年,貨櫃量成長6﹒7倍,今年可望超過一千一百萬TEU,超越高雄港。
十二月十五日,長榮海運「立敏輪」從高雄港直航天津,汽笛大鳴,好似為高雄港帶來新契機。
1997年以來兩岸境外航運中心模式,兩岸貨物繞經第三地的規定,正式終止。未來高雄港河中國六十三個海、河港,人、貨直航。長榮海運董事長王龍雄私下估算,直航可望替高雄港至少增加一成的貨櫃量。
「希望再造高雄港第二春,」在高雄港邊長大,看過大船在港外排隊三星期才進港的盛世風華,七十歲的高群裝卸董事長王武雄說。
但和動輒兩位數成長的中國港口相比,大三通預估為高雄港僅增加約一成的貨櫃量。這究竟如何為高雄港帶來回春的機會?
抓住大三通回春,先打破排名迷思
「先打破排名迷思,高雄港才有第二春,」見百年大港想抓住大三通機會,華岡船務董事長洪清潭忍不住提醒,「中國隨便一個港區就半個台灣大。高雄港不能跟人家比規模。」
高雄港恰好在東南亞與東北亞中間,是東亞貨物運往歐美的最佳樞紐點。過去高雄港習慣依靠中轉、進出口貨櫃量,打排名保衛戰,卻一路從「保六」、「保八」,打到掉出第十名。
比量,高雄比不過中國港口。寧波港不費吹灰之力就趕上高雄港,靠的是雄厚的江浙產業聚落在後線當大貨倉。包括浙江義烏、溫州的鞋子、成衣,紹興的紡織品等,都從寧波港輸出。光浙江省製造業年產值就高達五兆台幣。
諷刺的是,協助寧波港擊退高雄港的正是台商。台塑三年前在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蓋了海外最大生產基地,從麥寮港直接運原料到寧波港,也帶進三十幾家協力廠進駐寧波。面板大廠奇美電子,也將下游模組廠轉移到寧波,吸引了七千多家台灣配套廠如中強光電、冠傑等進駐,嚴然把台灣光電產業聚落複製到寧波。
反觀高雄港,台灣多年來製造業外移,後線變得單薄。全台灣工業區、加工出口區、科學園區,年產值加起來,不過約七兆多台幣。
兩岸貿易的現實,讓高雄港沒有衝量的本錢。。大三通後,高雄港即將開打的回春戰,不是「規模戰」,而是「價值戰」。
長榮集團首席副總裁林省三指出,大三通後,運輸時間成本降低,加上中國經營環境不若以往,台商將貨拉回高雄港加值,再以「台灣製造」輸出,價值更高。
新高雄港模式~加值整合服務
「台灣能真正做營運中心,物流中心,」林省三從境外航運中心、兩岸試點直航協議一路參與,他對大三通後的未來顯得樂觀。
大三通,讓高雄港也扮演台灣製造業復興的支撐者,不只港口受惠,也活絡台灣經貿。
風水輪流轉,協助高雄港回春的,還是台商。
不久前,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悄悄拜訪高雄港,考慮把部分在東南亞的工廠,整合到高雄港區,還找交通部長毛治國研商。鴻海還成立專案小組低調找地,一路從高雄港區評估到腹地廣大的台中自由貿易港區,希望在港區蓋大面積的發貨中心,未來在台灣接單、出貨。
從台商利用高雄港的方式來看,目的在提高貨物價值。從使用者需求面來看,這代表高雄港得改變貨進貨出、裝下裝上的「裝卸港」模式,找出一套新高雄港出路。
十二月剛搬入臨港工業區的沙灘車製造商睿福,八成零件在中國製造並初步組裝,再把產品運回高雄港自貿港區,組裝核心零件發動機,以台灣製造產品輸出歐美,價值比中國製高5到15%「港的自貿港區、加工出口區,是港口幫貨物加值的左右手,」睿福總經理吳道威比喻。
「賺中轉貨的裝卸費用,不過幾十塊美元,但把貨拉近自貿港加值,或到加工區委外加工,再出去的貨有幾千塊的價值,」以台北港為基地的東立物流董事長洪辰冬說。
新高雄港模式,就是港從單純的貨櫃裝卸,變成主動為貨主提供物流加值的整合服務。港本身就是一個整合平台,創造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價值。
交通部長毛治國舉例,像長江沿線台商密布,若想把人、貨拉回高雄,高雄港和中國港口要先開闢穩定航線,以定期船班一路延長江攬貨,即便台商工廠遍佈各處,但最後從中國河港一路攬貨到高雄港區,加值組裝再出貨,這形成一調整合港口、航商、貨主的新價值鏈。
這牽涉兩岸港口、航商的競合。新高雄港模式搶先機的第一步,就是走出去找策略合作伙伴。
「太倉港就很想跟高雄港簽訂合作協定,上海港太擠了,航商運貨進上海港會塞車,不如從太倉直接拉回到高雄轉,」高雄港務局港務組長程建宇,不諱言有合作港的口袋名單,未來高雄港和中國港口可以合闢新航線,訂出互惠費率來吸引航商。
第二步是把航商拉進港區。譬如高雄港局和陽明海運BOT的第六貨櫃中心洲際碼頭,首航當日中國最大航商中遠(Cosco)就和高雄港局簽下投資意向書。
「找航商進來投資,它比較有意願把航線拉來高雄,貨也就會運來轉,」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解釋。
當高雄加快速度追進度時,競爭對手也沒有停下腳步。為了成為世界一級樞紐港,寧波港隔海積極地延伸貨原版圖。
寧波首先引進經營香港、杜拜、英國等港口的和記黃埔入股投資,借重港商務流專業來經營港口,提升港口營運效率。
還吸引東方海外、義大利郵船等國際航商投資貨櫃碼頭,爭取國際線母船靠泊。
2008年夏天,寧波港還入股杭州灣北岸的乍浦港,預備將乍浦港背後雄厚的杭州貨源拉來中轉,曾加貨櫃量。
挑戰一
解決腹地不足的問題
面對競爭,新高雄港模式最大的挑戰,來自腹地嚴重不足。
「高雄港無法成長,很大的原因是使用率飽和,卻沒土地可擴張,」和泰興業後勤處專員劉文彬說。九月和泰興業在自貿港區租下兩千五百坪做發貨中心,將代理自日本大金的冷氣,從高雄港拉入發貨中心,但未來若想再租倉庫,也沒空間了。
從港邊八十五層樓金典飯店內鳥瞰,風平浪靜的高雄港一覽無遺,貨櫃、散雜貨碼頭分工清楚。即便無貨可運的狀況,但高雄港二十三座貨櫃碼頭早在景氣下滑前,航商們就簽長約租走了。
與港區一牆之隔的前鎮加工出口區,又是全台最老的加工區,進駐率已達八、九成。新高雄港模式要運轉起來,需要找到足夠腹地,來建設物流加值基地。
來高雄港六年。局長謝明輝常聽航商不停抱怨後線土地不夠。不解決,高雄港很難回春。謝明輝表示,高雄港一年營收九十幾億,明年就編列八十幾億的建設經費,為的就是抓住機遇再造。
大三通前,高雄港已著手佈建港口。在紅毛港遷村後的空地,填海150公頃,打造第六貨櫃中心四座洲際碼頭做物流基地,新一代一萬五千TEU級巨型貨輪停靠,不會再發生中遠巨輪首航,費時一小時才勉強停進港區泊位的窘況。
挑戰二
整合各自為政的左右手
高雄港還預備和高雄市政府進行「港市合一」,整合市府南星計畫中170工請自貿港區,紓解高雄港腹地不足的窘境。甚至預備打造港區聯外快速道路(已經在施工中),貨櫃車不用進入市區塞車。
但新高雄港模式另一個挑戰,恰恰來自齊左右手自貿港區、加工出口區,分屬不同管理單位、法規各自為政,尚欠整合。
「不解決,會影響業者來的意願,」睿福總經理吳道威期盼,新高雄港模式不要因此跛腳,如同當年雷聲大雨點小的「亞太營運中心」。
大三通的激情餘波盪漾,夕陽下的高雄港,反而異常平靜。
十年起落,讓百年大港冷靜看待政治光暈背後的實質效益。面對嚴峻的競爭,高雄港支撐台灣製造復興的美夢,需要多一點務實。也需要快速形成共識,加速執行。
高雄的經濟與房地產的未來,在哪裡?
看得懂就是看得懂,看不懂,再講個幾萬遍,還是不懂
未來的新市鎮與舊都市更新
正是高雄房地產的未來
地點會發生在什麼地方?
答案或許就在這兩篇文章之中吧?
留言列表